河南周口李青山“六合心意拳”--李青山讲述 韩海华、盛变荪整理
一向在回族同袍中流传的六合心意拳,是一种著名的内家拳术。相传为宋代名将岳飞所创,以后分为山西李作然(北派,练十二形,为“形意拳”),河南马学礼(南派,练十大形,名“心意拳”)二大流派。后者以后仅在回民中传授,有“宁带手传,不带口传,宁可失传,不开乱传”之训,向无拳谱流传。在一次气功表演中,年逾七旬的回民老拳师李青山表演了这门拳术,在运气发拳时,“啪、啪”有声,这是内气随拳势迸发的能量。为了发扬这门拳艺,李老将以往秘而不传的“六合心意拳”讲述出来,加以整理,以飨xiang读者。
六合心意拳刚柔相济,内外兼练。所谓“六合”,即“内三合”(心与意合,意与气合,气与力合)和“外三合”(肩与胯合,肘与膝合,手与足合)。其中尤其注重于“以意领气,心与意合”的内气锻炼,故名心意拳。
心意拳的架势是仿效龙、虎、熊、马、猴、猫、鹞(鹰)、鸡、蛇(北派形意十二形加龟、鹊)等10种动物的动作特点,编成套路,动作淳朴,讲求神似,一般先学基本拳,或先练其中一形,循序渐进,贵在持之以恒,日久内劲自出,有健身防病之效。现举心意拳中的起势桩步和基本拳两式为例,谈谈练功要领:
一、起势桩步
立正式站立,左脚提起,伸向左前方,足跟着地,足尖上翘,左足跟与右足跟相距三寸,身体亦随之侧向于左,右膝胯微曲,呈半马步站立(高低可据个人体力而定),身体要中正,不能前俯后仰,头如悬顶,两眼平视左前方,含胸松腰,敛臀提肛。按上述架势站定以后,摒除杂念,意守丹田,舌尖抵住上腭,牙关微用力作咬牙之状,但要“脸不露形”,全身松静自然,然后作“鼻吸口呼”的“腹式呼吸”(应以意识引导,不可强用拙力,方能做到“心意领气”。吸则少腹微收,呼则引气下沉至丹田),先引丹田气下沉至两腿内侧以至足心,两脚十趾用力如抓地,复提气至丹田静守片刻,再随吸气引气上提,两臂同时上提,高与胯平,左手在前,沉肘垂腕,手心向下,五指张开,手指微曲,右手提至左手肘或腕旁,手掌亦如左手之状。此时,全身内外三合,其外形拳诀谓呈“前如瓦楞后如锅”之势。初学者可站此桩步,进行呼吸锻炼,以练养内气。
二、基本拳
拳诀云:“出手横拳势难招,展开中平前后梢,转身挑领阴阳势,鹰爪四平定下抛”。这一拳势可作为练习各形的基础拳。初学时可分为六小节练习。
1、虎蹲山:承前起势桩步,左足尖略外撇踏实,右足向前踏出一步,两手合力自下向上棚至肩平,复张掌下按(虎口要圆撑,五指张开,手指微曲),沉肩垂肘,右手在前,掌心向内,左手在右腕旁,掌心斜向右下方。(图一)
2、过步箭穿(蹿)(猴缩蹲):承上式,左足上前一步踏实,右足随之亦上前一步,左足再跟上半步,身体下蹲,右手掌握拳下沉于右足跟旁,左手坐腕立掌,下收于左膝旁(图二)。
3、出手横拳:承上式,身体起立,左足上前一步呈左弓步,右拳同时自下向上击出,高与肩平,左掌继右拳之后上提,并紧靠右肘内侧向前搓去,与右拳紧靠。
4、鹞子转身:左足尖内扣,身体亦随之自右向后转身,右足提起,随转身踏于左足前一尺处,足跟着地,足尖上翘,左手自外向上提于头顶,手心向下,右拳变掌,旋腕转膀,手心向上,并同时内收至裆前,两手掌心遥遥相对(图三)。
5、阴阳挑领:承上式,右足踏实,身体下蹲,右臂转膀,手心侧向于左,自上向下插于右足内侧,左手自面前经左额下落于面颊旁,(图四)稍停,身体渐上升,右掌自下向上挑起,高于头顶,掌心转向下,左手经胸前下落于裆前,掌心向下。稍停,左手掌内翻,经胸前上提,自右肘内侧搓至右腕后,张掌向下,右手在左手上搓时下撇,经胸前下按于裆前,掌心向下。
6、鹰爪四平:承上式,右足向前跨于右足前一尺许踏实,身体侧向左,右手横括于左大腿旁,手心向左,左手自上向下,经右额护于右颊旁。(此式叫“龙形括横”,图五),稍停,右足向前踏出一步,左足在原地不动,呈右弓步,右手乘势上提(掌心向下)复向前下方下按,左手经胸前下沉,然后再上提,前伸,与右手同时下按,惟前伸时左手在前,右手适在左腕旁,两手高与膝平。
以上6小节,初学时可分段练习,熟练之后应一气呵成,要以意识引导动作,方能逐步达到动则俱动,静则俱合的要求。
拳诀云:“心一颤(一想、一动)而内俱动,如虎之狠(指精神要提起,内气要下沉,发劲要专一),如龙之惊(指进退展缩要敏捷),一枝动,百枝摇,四梢齐,(四梢是指:牙为骨梢、发为血梢、甲为筋梢、舌为肉梢,此四梢均应时时以意贯之)。脚下如踩毒物,提步轻如饿虎扑食(猫扑食)。”
以上是动作演练时的要求。至于内气的锻炼,诀云:“气生丹田,气发随声,声随手到,手到声落”。练拳时气的吞吐,应配合外形动作,凡做上提、外展、仰伸的动作时以吸气为主。做下按、内收、俯蹲的动作以呼气为主,以外动带动内动,内外密切配合。此外,在练完一形的最后一个动作时,必须引丹田之气上提(小腹微用力收缩,提肛吊肚),而使气上冲喉舌,发出“咦、咦”之声,称为“雷声”,其发声之大小,随内气之充沛程度而异,但每次之发声,均以气冲之舌尖为度,若按此法久练,则内气无不出也,这也是心意拳与其他内家拳练法不同的一个特点。
以上所谈,仅属肤浅体会,不当之处,敬请指正。谢谢。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