少林寺是怎么培训出来一代代武术名家的?一般来说,少林弟子入得门来,先做一些烧火、挑水、劈柴、做饭的杂役,大约需要三到五年,然后由同门师兄传授一些扎马、弹腿的基本功,也需要很长时间,最后才由师傅传授招式和心法,急功近利、耐不住寂寞的大都落荒而去。
所以,学习少林寺拳法首先要先磨炼心性,然后就是打好基础,最后才是练习招式和心法,没有前二步的铺垫,学到的任何招式和秘诀都是不管用的。
少林庙头心意拳可分为:锤炼身体、增长力气、练习气功、训练意念、修习心性四个阶段,捶把的训练必须在前两个阶段完成之后进行。欲学心意拳要先学“不动心”,要学心意拳必学“气功呼吸”,欲取上乘功夫须破生死关,武艺才能臻于极化之境。
少林庙头心意拳首先是“练胆为先”,《继效新书》曾说:“上场若无胆为先,空自眼明手便”,须知“艺高人胆大,胆大艺更高”。然后才是练习增强劲力的黑虎拳、以及轻巧敏捷的通臂拳,最后形成心意通臂合参的捶把,须知“一力降十会,一巧破千斤”是至理名言,最后练习“心息相依、凝神定意,养气调心、解脱生死”,切忌好勇斗狠,恃强凌弱,应严守少林戒律!
少林庙头心意拳动如风雷、静如山岳,声如雷、形如电,内要提、外要随,内外相合,起横落顺,抢十字、有猛虎之威,纵横往来,目不及瞬,做到三节明、四梢齐、六合理、五行固、上法明、声如雷、形如电,雷电风烈,既有猛虎之威猛,又有猿猴之敏捷。少林寺古拳谱心意通臂合参中曰:心意者虎拳也,通臂者猴拳也。又曰:通臂名移闪,心意称腾挪。近来接取便,远挪遭不着。一气通天地,二气隔山河。密云遮日月,只为妙术多。
少林庙头心意拳讲拳势、拳像,有拳论、讲起落,进退收纵,古谱少林捶把十大要论,从三节、四梢、五行、六合,上法、进法、顾法、开法、截法、追法,三性调养内劲来论述,是心意把的重要论述。在练习中要动作配合呼吸,心与意、意与气、气与力,内外当合,讲纳气分路,气自丹田而起,如虎之恨、若龙之惊、气发而为声,声隐手起、手随声落。身成六势:疾步,龙身,熊膀,鹰爪手,虎抱头,发声,讲究把把不离鹰抓,势势不离虎扑,步步不离疾行步。
少林庙头心意拳有心意通臂合参,心意捶把是虎拳的威猛加猿猴的腾挪、以及鹰捉扑击之力,融诸动物之形于一势,是虎形拳法和猴形技巧,另有鹰捉、猴闪、虎扑、踩劲欲置物于脚下之意。配合发声,在起落、闪转、腾挪、飞纵、翻扑、内气运使等方面配合变化的一种内练外硬的方法,是迅速提高内力、功力、爆发力、技击水平的古传功法。老拳谱曰:心意者虎拳也,以取猛虎之威,以心意气之贯通,非像虎形而取其威意也。虎形把直扑而上,通臂捶左移右闪,身体的活顺灵便,可以使自己左右逢源,捷若灵猿。象老虎一样凶猛,整身而上,全力以赴,极具威力。神妙的气法也是可以培养的,应知熟能生巧,巧能生神。
少林庙头心意拳,主要取意虎威,势法古朴,讲七拳,少林古谱论曰“心意拳谱”七论曰:“心意拳论,何为拳论,心意一动,浑身俱动。”讲心意六字:“攒、扑、裹、束、挑、领。”六字,又论为“七拳名曰斩、截、裹、束、挑、领”。是练内力、发劲搏击运使的功法,讲究气自丹田而起,如虎之恨,如龙之惊,气发而为声,声随手起,手随声落。起如举鼎,落如分砖,束身而起,展身而落。讲一而十、十而百、百而千、千而万,一势通百势通。心意通臂和参中曰:“心意者虎形拳也,虎身大力猛,遇物则直扑直上,故势大而力猛,通臂者,猴拳也,猴身小而力弱,常有被吞之患,故遇物则左移右闪。”故心意拳主要风格为虎拳,又取猿猴之腾挪移闪。
少林庙头心意拳谱讲:心意六字,势起撩阴、落拂眉,猛虎击水有拳像,浪浪相随莫迟疑……心意一动物必落,莫惊意去响连声。其形象则讲,势如虎扑,把上鹰捉,身如猛虎,捷如猴形,蜇龙升天,老鹞钻林。“太极奸,八卦滑,最毒莫过心意把”,“练拳不练把,就是瞎胡打”,“宁教十趟拳,不教一个把”,“不怕千招会,就怕一招精”。心意捶把是修习内功与实战技能的上乘拳法,其内容包括练心、练意、练气、练力、练声、练打、练变化、练透风巴掌等。讲究配合多种内家功法,身法包括龙身、疾腿(寸步)、猿猴不定脚、猴洗面、二郎担山赶太阳、狮子抖毛、蒋公摇辘等,气法有混元气、气包身、点气、开气、化气等,骨法含七拧八圪扭、措骨、磨骨、拧骨、束骨、腾骨等。练习时必须发声,做到声如雷,手如电。练习心意捶把者不仅品行素质好,要有较深的少林内家功夫,还要有真正传承心意把的师傅指导练习,否则功夫无成且可能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