少林庙头心意拳是少林武术中的一支奇葩,是少林武术的精华之一。少林武术发源于河南登封县嵩岳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的少林寺,是以嵩山少林寺为中心的武僧在长期的传习过程中,吸收中国传统武术及民间武技、气功、养生等精华,创编提高,不断发展起来的搏击技术。少林庙头心意拳起源于隋朝开皇年间的“上柱国”“平南王大将军”韩擒虎,由居住在河南新安县庙头村韩王庙的护庙侍卫传承演绎,逐渐流传至今,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。
在远古时期,人类和其他动物一起生活,而人类飞不如禽类,跑不如野兽,野兽以利爪尖牙袭击人类,人类只能以聪明智慧的格斗手段来制服野兽,技击之术逐渐开始盛行,至氏族社会时期,物产丰富谷粮增多,人们为了争夺财物地盘互相残杀掠夺,常年征伐战斗,使搏击格斗之术进一步趋于完善,荀子云:“齐人隆技击”。汉书曰:“齐民技击强”,这充分说明了在人类产生的很早时期就出现了技击搏斗技术。
北魏太和十九年(即公元495年),孝文帝跋拓宏为安顿印度沙门跋陀落迹传教,在登封城西少室山阴的五乳峰下敕建“少林寺”。佛陀曾收弟子僧稠和慧光,都是通经好武的行家里手,据说慧光在洛阳天街井口反踢踺子,一连五百,可见人小胆大。稠禅师因每次以劣弱见凌,从而发奋习武,乞神赐力,居然练得筋骨强劲,拳捷骁武,后曾以神力显于文宣帝,锡杖中解王屋山恶虎交斗,引重千钧。少林寺庙里最早的和尚“每休暇,常角力,腾越为戏”,由此可知他们应该才是少林武术最早的创始者和继承人。
相传佛祖释迦摩尼在灵鹫山上拈花示众,传法迦叶,由此这种“拈花微笑,心心相印”的教外别传,历经二十八代,由般若多罗传给二十八祖菩提达摩,达摩出师后,于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(公元527年)从海上取道来到中国南京,由于和梁武帝话不投机,于是便一苇渡江来到北魏国都洛阳,达摩随其所至,诲以禅教,杖锡于秦,游化嵩洛,至少室山,面壁坐禅,寂坐参悟九年,传经布道,之后的少林武术在既往传承拳棒的基础上,大量吸收了达摩大师很多的禅坐精华,形成了蜚声海外的一代少林派拳术。
少林寺僧人很早就常角力腾跃为戏,拳棒练习不绝,少林僧人由于助唐有功,太宗即位后,赐寺田四十顷,盖殿宇僧房两千余间,僧众多达两千余人,并准许吃肉饮酒,寺内建立僧兵,由此少林寺处于极盛时期,被誉为“天下第一名刹”。少林寺养僧兵后,为了提高实战能力,不仅练拳术、器械,而且也加强了对轻功、气功、马术的研讨,经常邀请各地武术名人入寺传艺指教,各方武术名人也慕名而至,传经送宝,这样少林寺实际上已成为全国会武之地,使它有机会博采众家之长,集武术精华于少林,同时少林武术也得以广为流传。宋初少林寺福居大师,曾先后汇集归纳了宋太祖赵匡胤的长拳、韩通的通背拳、马藉的短打等十八家拳法精华,著成拳谱,传流后世。
金元时期,原有武术功底的觉远和尚到少林寺出家后,不满足于少林寺原有的武术水平,携资西出,访名师于山西、陕西、甘肃兰州等地,聘请名师李叟、白玉峰入寺传授武艺,李叟传授大、小洪拳,棍术,擒拿术,白玉峰传授气功及龙、虎、蛇、鹤拳等。还有福裕和尚,因保国有功,曾被元王朝封为晋国公(至今寺内存有碑刻),至宋元时期,少林寺僧兵有增无减,绵延不绝,曾多次参加抗金战争,屡立奇功。元至正初年,曾有厨下僧,篷头裸背跣足,寡言少语,闲暇闭目打坐,偶尔亦习拳棒,红巾军入寺抢掠时,持棍变形独立高峰怖遁红巾,从此紧那罗王被奉为少林寺护珈蓝神,历代敬奉!
从少林寺碑刻、塔铭等资料可知,少林寺第一位战功显赫的僧兵是三奇周友,所赏“三奇和尚”,即获奇功、首功、次功,周友获三次奇功,可见其英勇善战,武艺高强。周友号称“天下对手,教会武僧”,有僧俗弟子千余人,其法侄洪转,也是著名武僧,万历初年著有《梦绿堂枪法》。之后少林寺武僧还参加征讨师尚诏和抗击倭寇等战斗。明世宗嘉靖后期,少林僧兵参加抗倭战争。嘉靖年间最有名的和尚是小山宋书和尚,二十岁入少林寺,勤习八年,武艺超群,智勇兼备,曾三次挂帅征边,屡立战功,皇上为他在少林寺门前立石狮和旗竿,以嘉其功。
传说少林寺有位扁囤和尚,礼梵僧哈麻为师,师授《心经》,武艺高强。程宗猷《少林棍法阐宗》曾说哈麻师“以拳棍授扁囤”,并传授紧那罗神咒。明代万历年间抗倭名将俞大猷,从师多位武术名流,得少林寺“神传长剑技”,留《剑经》名著于少林。洪转的俗家弟子程冲斗,在少林寺学习“夜叉棍 ”十多年,著有《少林棍法阐宗》三卷,明末杭州人陈元赟(yūn),又将少林武术于1638年传于日本国。
清朝,由于朝廷禁教少林武术而遭到压制和禁止,武僧练武由公开变为隐蔽,清道光八年三月,麟庆祭祀中岳庙,问拳法 “少林拳勇,自昔有闻,只在谨守名山,不必打诓语”。主僧选健僧校拳,熊经鸟伸,果然矫捷。少林武术声誉更加卓著,流传更加广泛,在社会上流传的更广更快,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民间秘密结社性质的反清教会、帮会,利用少林武术、宣传少林武术。在康熙后期,少林武术在社会上的传播已相当广泛,不仅天地会说武艺出在少林寺,民间习武者也沿习教会、帮会的说法,说自己的武艺出自知名的少林寺。清康熙时长洲人褚人矱《坚瓠集》:“今人谈武艺,辄曰:‘从少林寺出来’。”实际上就是后来所说的“天下功夫出少林”的早期表述。
民国时期虽然少林寺已没落,但少林寺僧仍保持习武的传统。民国初年,少林寺最具影响力的两位武术大师是恒林和妙兴。恒林和尚参禅之外,兼习拳棒,武艺高强,精通少林各种功法,曾任少林寺武僧教头和住持,武术弟子众多。民国时少林寺武术弟子中还走出了许世友、钱钧两位将军,他们在战场上大显身手,屡立战功,1955年许世友被授予上将军衔,钱钧被授予中将军衔。
1928年,建国豫军樊钟秀以少林寺为司令部,袭其后方,石友三攻入少林寺,一把大火将重要殿堂焚毁,寺内所存少林武术资料被焚殆尽,寺内武僧四处逃散,少林武术奄奄一息,当家武僧贞绪与素典、德禅等重振少林武术,并召回著名还俗武僧寂勤,俗子吴三林大师,训练少林武僧,培养了德根、行章等40余名武僧。同时还在少林寺创办的少林中学中开设少林武术课,贞绪、德根等武僧的演武、传武活动维系了民国时期少林寺武术的传承。
少林寺僧在经历了北魏至元代长期的习武之后,到了明代,经过武僧不断演练、综合、传承、提高,形成了完整的少林武术体系。少林寺武术名扬天下,少林武术博采众长,形式多样,内容丰富,特点突出,风格独特,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少林寺棍棒自古即兴,汇集众长,而后融汇达摩禅法才形成了如今的少林武术,而少林武术的精华即是心意拳,盖此即少林庙头心意拳之源渊也。